枣褐斑病用怎么样的药?(枣褐斑病的防治方法)

作者:水果控
发布时间:
浏览次数: 620

摘要:   枣褐斑病又名枣黑腐病,是我国南方枣区的一种重要病害。主要分布于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,北方各枣区亦大量发生。近十几年来,该病的发生日趋严重。在四川主要产枣区的眉山、西昌、广汉等地都曾相继暴发成灾,流行年份病果率高达50%左右,严重者可达70%以上,甚至 ...

  枣褐斑病又名枣黑腐病,是我国南方枣区的一种重要病害。主要分布于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,北方各枣区亦大量发生。近十几年来,该病的发生日趋严重。在四川主要产枣区的眉山、西昌、广汉等地都曾相继暴发成灾,流行年份病果率高达50%左右,严重者可达70%以上,甚至绝收。

枣褐斑病症状:

  该病主要侵害果实,引起果实腐烂和提早脱落。一般在6、7月份枣果膨大、发白、将要着色时,开始大量发病。枣果前期受害,无在肩部或胴部出现浅黄色、不规则的变色斑,边缘较清晰,以后病斑遂渐扩大,病部稍有凹陷或皱褶。颜色随之加深变成红褐色,最后,整个病果呈黑褐色,失去光泽。剖开病果,可看到病部果肉为浅黄色小址块,严重时大部分果肉直至整个果肉变为褐色,最后呈灰黑色至黑巴。病组织松软呈海绵状坏死,味苦,不能食用。后期(9月份)受害,果出现褐色斑点,并逐渐扩大成长椭圆形病斑,果肉呈软腐状,严重时王果软腐。一般枣果发病2~3天后即提前脱落。当年的病果落地口'在潮湿的条件下,病部可长出许多黑色小粒点,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。越冬后病僵果的表面产生大量黑褐色球状凸起,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。


枣褐斑病病原:

  半知菌亚门、聚生小穴壳菌。病原菌的子座组织生于寄主的表皮下,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,呈球状凸起。

  每个子座内有1至数个分生孢子器,孢子器近圆形,有明显孔口,其大小为(341.3~160.3)微米 X (325~130)微米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无色,分生孢子纺锤形或梭形,单细胞,大小为(29.2~18)微米 x (7.2~4.3)微米。

枣褐斑病病害循环及流行:

  病原菌以菌丝、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僵果和枯死的枝条上越冬,翌年枣树发芽后,分生子借风雨、昆虫等传播,从虫伤口、自然孔口或直接穿透枣果的表皮层侵入。落花后、幼果初期病菌开始侵染,但不发病,病原菌侵入后处于潜伏状态。待到果实接近成熟时期,果肉组织内部的生理生化发生改变,糖分含量显著增加时,潜伏菌丝迅速扩展,诱发果实发病。随着果实的成熟衰老,果皮蜡质、角质膜增厚,透气性减弱,果实本身呼吸作用加强,果实容易释放***,促进果实变软、加速腐烂。果实成熟期湿度大时,当年又会产生分生孢子,进行再次侵染果实,通过室内和田间的入工接种证明,该时期病害的潜育期仅为2~7天,所以发病迅速。

  发病的早晚和轻重,与当年的降雨次数和枣园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密切相关,阴雨天气多的年份,病害发生早而且重;反之,发生晚且轻;尤其6月中旬至8月上旬,若连续阴雨天数多时,病害就会暴发成灾。

  发病与树势的强弱有关,树势弱发病早而重,树势壮发病晚而轻。

  发病与树体环剥、环割有关,田间调查发现,环剥、环割树,新梢少,叶片薄,叶色淡,树势弱,故发病早而重。

  发病与间作物品种有关,枣行间种玉米等高秆作物时,因通风透光性差,湿度大,有利于发病,病害重;间种豆类、棉花的枣园,因樁象、食心虫等较多,危害果实,造成伤口多,故而发病重。间作花生和红薯等低秆作物的枣园,通风透光性好,湿度小,发病轻。


枣褐斑病防治方法:

  ①搞好清园工作:清除落地僵果深埋,对发病重的枣园或植株,结合修剪细致剪除枯枝、病虫枝集中烧毁,以减少病原。

  ②加强综合管理,增施有机肥料和磷钾肥,增强树势,科学使用“天达一2116”提高抗病性能。枣园行间种花生、红薯等低秆作物,不间种玉米等高秆作物,保持枣园通风透光,降低枣园空气湿度,减少发病。

  ③喷药保护:发芽前5~10天喷洒40%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00倍液,或5波美度石硫合剂十100倍五氯酚钠药液,铲除树体上越冬病菌。

  幼果期每10~15天喷洒1次800~1000倍50%毒菌威可湿性粉剂液(河南农业大学植保系研制),或600~800倍50%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液,或3000倍30%爱苗乳油液,连续喷洒3~4次。

  幼果坐齐后每20天左右喷洒1次200倍倍量式波尔多液,与上述药液交替使用。

分享到: